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南水"即将"北调" 专家释疑五大焦点问题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9  浏览次数:381

一条长达1432公里的输水干线,自丹江口水库蜿蜒向北,途径豫、冀,直赴京津。它将向沿线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或县级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量总计9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总水量的六分之一。它将为北京市2000万人口每人每月增加约62立方米水资源,相当于11.3万瓶550毫升装矿泉水,缓解首都之“渴”。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之中线工程。历时50年调查论证,10余年开工建设,2014年的这个深秋,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正式通水。

调来的“南水”,每年水量是否有保障?如何确保水质、避免“水土不服”?它将给沿途区域带来哪些经济社会方面影响?水源地及受水区是否已做好生态安全措施?因工程而搬迁的三十多万库区移民是否已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本报记者采访参与工程调查论证的水利、水安全、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为您解读这项世纪工程的五大焦点问题。

1 “南水”水量足够“北调”吗?

“截止到2014年10月28日上午8点30分,丹江口水库水位160.49米。”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人民政府网站最新发布的数据,丹江口水库自10月8日起一直保持历史最高水位,可满足调水需求。

时间倒回,2014年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自年初开始,丹江口水库水位持续走低。8月末开始,随着豫、鄂、陕等丹江口水库地带降雨量的增加和持续,水位开始上涨。

但在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看来,水库的水量变化并不意外。他主持的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国家973项目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丹江口水库水入库径流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1990—2012年平均入库径流相对1954—1989年减少21.5%。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丹江口水库水入库径流也存在减少的风险。

而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利平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张利平的团队采用1980—1990年日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和检验,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大气环流模型多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21世纪降水、气温、径流、蒸发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21世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量较基准期将出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预示着水源区的水资源在21世纪前期将出现减少,21世纪中后期将增加。

2 如何保护优良水质?

丹江口水库水质有多好?刚刚在水源地品尝、鉴定了水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水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刘昌明有直观感受:“可直接饮用,清甜可口。”

根据环保部水质自动监测网点12年的数据,丹江口库区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及以上,高于调水要求的Ⅲ类水质标准。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优质水源,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水源区付出巨大牺牲。据统计,从2003年起开展污染治理的十多年间,丹江口库区河南境内的3市6县水源地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01家,每年财政减收增支7亿多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平方公里。水源区的豫、鄂、陕所涉区域,不仅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还在全流域制定工业水处理控制标准,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厂,在农村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等等。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绿肥,以减轻、控制污染。

丹江水自淅川县陶岔渠首总闸出库,在1432公里渠道的长途自流过程中,沿线与约700条河流交叉。能否确保水质在沿途安然无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认为,南水虽然经过上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但因水流速较快,沿途全用砌衬渠道,且全线均有过硬技术处理,因此水质安全系数较高。同时,沿途有对水质、水量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突发事件,会有相应的应急处置办法,联合调度,保证水的安全。同时,河南省在南水北调总干渠设有16座国家级水质自动检测站,并在总干渠两侧划定了3054.43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环评把关。

作为工程输水最后的承接地,南水从北京市房山区的北拒马河进入北京。据介绍,为适应南水水质,早在2011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就在丹江口库区建立水处理试验基地,并将北京不同地区在用供水管道运到基地,进行浸泡实验,研究管网适应性问题。针对水质变化情况,完成市区20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为南水进京后首都供水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对受水区的经济及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据初步估算,工程通水后,受水区每年可增加50万—60万个就业机会,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北方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

而对于产粮大省河南来说,每年接受占总调水量37.7%的水量,则对粮食增收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刘旗告诉记者,根据河南省可分配供水量及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用水量测算,中线通水后可使河南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较2012年增加3.4%左右,约合17.9万公顷。根据模型可计算出粮食产量将由此增加15.48%,约为870万吨。“由此可见,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粮食增产效益明显。”刘旗表示。

谢新民告诉记者,南水进入北京后,将逐步置换出原有的水,供北京居民家庭使用。另外,还将有部分水用于补充河道生态水、回注地下水,“实验结果显示,丹江水回灌到北京地区的地下后,会降低北京水质的硬度,总体影响是积极的。而官厅水库则会放一部分水进行实验性蓄水,通过实践检验南水对当地水生物、水生态的影响。如不出问题,将来会考虑将水蓄入密云水库。”

4 如何确保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跨流域调水改变了地区水情,生态安全成为确保工程综合效益的最大考量。为此,早在工程实施前期,有关部门及学术机构便展开了大量的调查论证。

刘昌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多次实地调查并参与南水北调调查论证工作。他基于自己的研究表示,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库面的扩大,有利于渔业发展,当然也要受到水质保护的限制。水库中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总量会显著增加,对四大家鱼和其他漂流性鱼类产卵场有较大影响,而对黏性卵鱼类的繁殖没有明显影响;将使库区平均温度略有变化。

对于库区群众担心的库容增加是否引发地震的问题,刘昌明表示,目前来看,由于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发生,最大震级不会超过4级。他表示,全线衬砌的总干渠对渗透变形、浸没和次生盐碱化的影响将大为减少。

中线通水是否会导致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进而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有关科研单位分析研究表明,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时,汉江中下游出现富营养化的概率较之前不会增加。同时,将在汉江中下游进行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部分引水闸和抽水站及整治局部航道等4项治理工程,缓解中线调水对汉江水量、水位、水速等不利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振海曾承担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总干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他曾提出,优化选址,保护表土、回填地下土,保护耕地资源等措施,在施工中基本得到落实,取得了预期效果。

5 34.5万库区移民发展如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的同时,自2009年到2012年,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规划34.5万库区移民的搬迁、安置。其中湖北省18.1万人,河南省16.4万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其迁移规模和难度在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是上空前的。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4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完成得如何?

“目前,河南省涉及的208个丹江口库区移民村80%以上都发展了集体经济,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移民村有30多个。截至2013年,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加到7500元,发展快的移民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移民收入实现了翻番。”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河南移民村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一套成熟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创新村务民主管理、经济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曾受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委托,开展了“移民村转型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课题,该院社会学专家周全德研究员是参与人员之一。

“从根本上说,这套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取向是‘以人为本、普惠移民’,其规律和实质是一个推进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上下互动、有机融合的社会互构过程,同时发挥文化建设在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周全德告诉记者。

“以人为本、普惠移民”还体现在河南省政府的诸多移民安置部署上。崔军介绍,为便于搬迁后的发展,移民主要安置在产业集聚区、县城和集镇旁边或交通干道沿线。为提高移民产业收入,河南省政府提出“一村一品”即一个移民村发展一个主导项目的规划,现在,全省208个移民村共有600多个发展项目,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移民逐步由搬迁前的以出省务工为主转为就近务工为主。从移民的收入途径看,务工收入和项目收入合计占移民总收入的85%左右,其余15%靠农业产业收入。而移民搬迁后所分配土地也属当地最好的耕地。

“视移民为亲人,把移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全体人民群众享受党的阳光雨露。河南省政府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使移民群众和全省人民一道奔小康,并达到或超过全省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信心。”崔军充满期待地表示。

链接

数据

一期工程迁建16个城镇,复建和一次性补偿160家企业、609家单位,抢救和保护文物点609处。

沿线建成渡槽、倒吸虹、隧洞、桥梁、铁路交叉工程、节制阀、退水闸、分水口、泵站等各类建筑物2500多座。

95亿立方米的年调水量,河南占37.7%,河北占34.7%,北京占12.4%,天津占10.2%。二期工程建成后调水量将达到130亿立方米。

工程之最

丹江口大坝,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其新老混凝土结合技术是攻坚克难重点,在国内外罕见。

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是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均属世界首例。

穿黄竖井是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穿黄隧洞是国内穿越江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

北京西四环暗涵,是世界上超大管径有压输水隧洞,创下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仅距3.67米、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纪录。

大事记

2003年12月,京石段开工建设,标志着中线工程开工。

2008年9月,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10年3月,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

2011年4月,黄河以南段连线建设,标志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全部开工。

2012年8月,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搬迁任务全部完成。

2013年6月,天津干线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2013年12月,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完工。

2014年6月,中线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